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19 次 更新时间: 2017-09-19 15:37:41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孙锡良:小议“环保风暴”
·孙锡良
标签: 环境保护

最近,全国各地都流传着“环保风暴”的说法,杂音不少,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震动非常大,影响带有全局性。单纯从环保的正向效益看,风暴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仔细分析风暴的性质及风向风力,则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环保风暴”的风向是否可加以调整?

很多地方政府为应付“环保风暴”,都简单采取一刀切方法,可疑的企业不管你污染程度多大,先停了再说,免得上级检查组挑出毛病。一刀切,政府负责人什么风险都没有了,企业主却担忧多了,财务问题、生存问题全都浮出水面,苦心经营的产业有被一阵风暴刮塌的危险,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问题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顶层指示不要搞一刀切后,某些地方政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全开放,不管有没有污染全都放行,某些大污染源又死灰复燃或转移基地。

鉴于此,全国性的“环保风暴”应对污染源企业进行“等级分类”认定:红色、橙色、蓝色、绿色,风暴应优先刮向红色企业,再逐级推进,做到环保有序性,以适应中国产业转型和劳动力升级的需要。

其二,“环保风暴”的风力是否可加以调整?

这次的风力似乎有些太强,重污染与轻度污染的企业都被刮得四零八乱,不少企业主都高呼“实业已经做不下去了”,还有些人下决心“贷款还清后坚决退出”。这至少说明,本次环保风暴误伤了不少相对污染指数较低的企业。

就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科技自主性而言,产业升级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治理污染如果脱离了产业有序升级这个特殊要求,最终只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伤害正常的产业升级安排,导致有潜力的企业发展中断;二是为弥补风暴中的损失,不排除某些企业会因效益需要制造更大的污染。

如果能先做好企业污染等级分类,按照企业性质制定环保达标期限:红色污染企业采取一刀切的环保政策;橙色企业给予短期过渡政策(1至3年);蓝色企业给予中期过渡政策(3至5年);绿色企业给予环保补贴和财政科技支撑。这就绝不会出现“一紧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避免以搞运动的形式应付顶层安排。

其三,“环保风暴”的最大死角是放纵了真实的污染环节。

大家关注环保,更多的视野放在了水、气、土等外观感觉上面,那些不能直接给感官带来冲击的物质经常不太受注意。比如所谓“史上最严禁塑令”现实中禁了吗?居民少用塑料袋了吗?没有。因为没有真心想禁。

如今中国两个最大的污染黑洞,一是由电商和物流企业构成的包装污染;二是由消费者和餐饮业构成的快餐外卖包装物。普遍存在的这两大污染,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长期性污染,而与它们直接相关的生产企业,全都是红色或橙色污染企业。不堵住两大黑洞的无约束畸形化发展,与之相关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将继续污染环境,只不过它们可能改头换面或者傍上特大企业。

还有另一种更为隐性的污染——美丽污染,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这类污染的存在。比如种子污染,新的育种科技让自然界诞生了无限量的新种子,自然基因组合逐步被新基因组合所取代,人类种植物由自然品种转向特殊基因的品种。新品种看起来很美,然而美的后面很可能是祸。常规污染无论多严重都属于可见污染,即使是最难降解的化学污染其危害也还有局限性。但基因污染不一样,它不是摧毁某一个人,而是改造人类的属性,一旦不可控,就是直接污染整个地球环境。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刮起“环保风暴”,出发点是正确的,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地方政府仅仅只能在“利益”和“大局”中做选择的话,那这种风暴的持续性是令人质疑的。风暴破坏的往往只能是裸露在外的物体,而深藏在坚硬掩体中的坏东西仍会安然无恙。

综上,建议下一步持续性的环保工作应当聚焦于四点:1,做好企业污染分级定性;2,制定好不同污染源的阶段性处理政策;3,坚决遏制“黑洞污染”的漫延;4,高度重视“美丽污染”的扩张。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