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04 次 更新时间: 2017-10-30 12:02:37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王祯华: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特点的几点认识
·王祯华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仅就其主要特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认识。

一、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亿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长期奋斗的结果。作为整体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是属于人民群众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向来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作为进行理论总结的基本方法。他经常把自己和中央机关形象地比喻为制造产品的加工厂,其原料、半成品均来自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活动。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这些原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所指出的那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我们在学习中国革命战争史时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当作出重大决策之前,毛泽东同志都十分重视与各方面进行充分的酝酿和协商。例如,在淮海战役后期,他电请刘伯承同志来中央商议战略方针,要求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开一次会,“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他在战争指导上的这种良好作风,保证了我军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以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统帅集于一身而出现在战争舞台上,因而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可以说,离开了毛泽东同志卓越的智慧、惊人的毅力、丰富的经历、渊博的学识、正确的方法,我们党的军事理论就不会如此丰富、博大精深。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事思想分册》将“毛泽东军事思想”定义为:“是毛泽东关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定义是经过军内外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这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现代革命军事理论的真正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无疑他的贡献是最大的。因此,党和人民把中国无产阶级在人类军事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冠之以“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广泛的群众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和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把这一原理引入了军事领域。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他的超人之处就是最先注意到中国的农民间题。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家,即使进入本世纪后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能否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这一基本特征,成为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正是率先认识到这一点,进而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理论观点,并由此出发制定了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创立了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群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从而奠定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

毛泽东同志历来认为,只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决地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向军队提出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三项任务,在以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又总是号召全党全军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宣传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经常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明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和为此目的的方法、步骤、政策,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支持战争,踊跃地参加战争,以形成兵民结合的战争总体威力。我们仅以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例子引为佐证:当时在前线直接参战的野战军和地方军60多万,另有130个民兵团,在后方有鲁、苏、豫、皖、冀五省直接服务于前线的民工达220多万人。他们用肩扛、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履险蹈危,克眼了无数困难,从千里内外将300多万吨弹药,5.7亿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前线,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从而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对此,陈毅元帅说得好:“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鲜明的阶级性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它具有严格的无产阶级党性(亦即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求解放的锐利武器。在他的军事著作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他总是善于把军事问题同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革命战争是完成社会发展中的飞跃的桥梁,是拯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旗帜。他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也充分证明,反动统治阶级从来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总是作垂死的挣扎,用各种残酷的手段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因此,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不能把解放的希望寄托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博爱”、“仁慈”上,而必须拿起枪杆子,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反动统治阶级,而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他早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提出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农民政权的主张。以后又进一步指出:“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

四、批判的继承性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固然是以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为其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和继承马列主义的军事学说,批判地吸收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遗产密不可分的。在我国有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传统兵学,在国外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战争的许多科学论著。对此,毛泽东同志没有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紧密地结合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时代的特征、任务和要求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创造了容易使人们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军事理论。在他的军事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结合所结出的硕果,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战争原则和战争艺术经过改造,赋予新意而闪射出的新的光芒。例如,马克思主义在论述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这一问题时,把重点放在了中心城市的工人起义上,这是符合欧洲国家的国情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至1923年德、匈、捷、波、保等国的革命,都是以城市工人和士兵起义为主,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采取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和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正确地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中小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

毛泽东同志曾经回忆说,他读过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示形”等作战原则,他是直接加以引用的。在他的军事著作的许多地方都借用古代战例或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现实问题,做到推陈出新,用以指导现实革命战争的实践活动。仅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战略退却”一节,就列举了春秋齐鲁长勺之战到秦晋淝水之战等八个战例说明战争中以弱胜强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认为,前人和他人的经验都是过去的战争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我们应该着重地学习它,拒绝接受间接的经验是错误的,那是十足的狭隘经验主义。因此,他注意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使之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来加以运用。他曾经严肃地批判照抄照搬外国、外军的教条主义,指出我们固然应该尊重别人流血的经验,还要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要从自己的经验中考证已有的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同志严肃的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今后战争的指导性

李瑞环同志于1989年10月13日在同有关人员座谈时强调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辨证法的最光辉的范例,我们更应当加以重视。”这是对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评价。我认为,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指导现实,还表现为可以预见未来,指导未来。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在于给我们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准备了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因此可以说它对今后的战争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蹈旧袭故的教条主义,一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对这两种错误态度必须坚决反对,而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整个思想体系,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指导今后的战争实践问题。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今天,我们承认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为它不能不受当时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一切军事原则移用于今天或明天的战争。这样做也不符合其本身的要求,“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认识战争、研究战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自己所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比如大兵团无后方作战原则,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的原则等就不适用于今天的战争了。对不适用的要抛弃,这样做丝毫不会降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价值,而是相反,正是为着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严密的科学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用以指导今后的战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化战争的新要求和我军建设的新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和措施,坚待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思想,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必须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严格地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导战争的原则,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抛弃个别过时的结论,用新的结论来取代它,赋予它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使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之树常青。

注:略。

来源:《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