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8 次 更新时间: 2017-12-06 11:27:01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陈志 何子英:简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哲学方法
·陈志 何子英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哲学方法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最宝贵财富之一,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本文主要从哲学角度论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三个突出方面,一是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目的,二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原理来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动力,三是用质量互变原理来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路线。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创造的主体;质量互变原理

毛泽东军事思想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和军事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战争的指挥才干能出其右。无论是世界哪个角落,无论是哪种肤色的民族,资本主义国家也好,社会主义国家也好,几乎没有哪个地方不在学习和实践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为美国军事家摇篮的西典军校就把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三篇军事著作列为其必修课。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几乎涉及到战争艺术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样一个庞大浩瀚的军事理论体系,毛泽东无疑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仅仅归为毛泽东的个人成果,也不能否定毛泽东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决定性贡献。一般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有两个根本来源:

第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给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军事原则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现实的军事斗争,对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的经验、规律做出了科学的、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许多重大的军事理论问题上,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第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军事智慧的结晶,是对古老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做了充分的批判与继承、融合与超越的结果。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传统军事哲学的吸收和改造、借鉴与创新。

下文着重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目的,二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原理来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动力。三是用质量互变原理来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路线。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革命战争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和平是肯定,战争是否定,而用正义的战争消灭一切的战争则是否定之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也是军事斗争的规律之一。

毛泽东同志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在文中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1]毛泽东以此来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正义的战争之中。用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非正义的战争,使每个中国人民明白和每个人民子弟兵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的解放和利益有什么关系。我们共产党人爱好和平,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我们的阶级敌人、我们的民族敌人要压迫我们、剥削我们、奴役我们,他们要发起非正义的反动战争消灭我们。为了消灭战争、消灭剥削阶级,为了赢得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我们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一切战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这是一个我们必须经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抗日战争结束后,我们党曾经很努力地与民主人士一道为联合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反动派协商,要求民主、和平,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背信弃义和邪恶面孔使全国人民明白,要想消灭战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必须用正义的战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非正义的战争,于是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正是明确了我们的战争目的,使讨厌战争的人认识到要消灭战争寻求和平就必须积极地参加战争;使胆小和悲观的人认识到正义的战争必胜,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和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他们踊跃作战,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而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这种战斗力是任何依靠雇佣军制度和“拉壮丁”组建起来的军队所无法比拟的。这一军事思想,胜过数以万计的军队和精良的武器,它充分动员了全国乃至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参与我们的民族和民主解放战争,它在我们党领导的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革命战争的力量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因此,古往今来,一切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指导战争取得胜利,都在寻求战争的力量根源和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战争力量根源的认识不尽相同。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军事家看到的是将帅和士兵的力量;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看到的是爱国华侨的力量;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许多人看到的是动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式武器装备。但历史和事实证明他们所依靠的这些所谓的战争力量都是不可靠的。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遇到了这个必须回答的关于战争力量根源的问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源泉”——科学地分析这个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

第一,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体,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决定因素,明确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第二,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中国革命特点出发,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因此,动员、依靠、组织、武装群众的中心任务,就是把占中国人口80%的广大农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这就从中国国情的角度,把人民群众这一战争力量根源具体化。

第三,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力量根源的作用出发,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只有使军队和人民紧密结合,才能使人民群众这一力量根源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战争之中,才能使革命战争的胜利得到根本保证。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奉行片面抗战的战略,片面依靠正规军的阵地战抵抗日军,结果导致正面战场的节节溃败,国土不断沦丧。相反,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战略,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抗战。日本侵略者和伪军在敌后战场处处受敌,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坚壁清野,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而有效的抗战形式,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从战略防御最后转向战略反攻,赢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配合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解放战争的热情,广大农民踊跃参战,支援前线。华北解放区一个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山东解放区一个区就有580多万民工支援前线,创造了以l20余万“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反动派430万的“飞机大炮”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三、质量互变原理:革命战争的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质变要以量变为基础,只有在量变的发展和积累超出原有质的支配范畴和统治范围时,事物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共产党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要反对突变论,否则我们就会犯下严重的冒险主义和急进主义错误。

中国的革命战争也一样必须遵循质量互变原理,在敌强我弱的现实革命状况下,党和军队不能企图通过不停顿的进攻而速胜,也不能企图像苏联革命一样通过占领大城市而速胜。而必须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并逐步占领国土空间,通过积极防御逐渐歼灭敌人,通过战略的持久作战去实现战争的目的,最后赢得全国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众所周知,我们党在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之初,由于党处于幼年时期,理论准备不足,对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加之当时共产国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党生搬硬套苏联的革命经验,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坚持不停顿的进攻,以求占领某个或几个大城市从而赢得革命战争的迅速胜利,不切实际的革命狂热使一些党的领导人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错误。其结果是革命力量几遭挫折,几乎弄到要亡党亡军的地步,差点断送了中国革命。

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上,在充分研究并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之后,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路线的重大转变。

从国土空间来看,革命战争要胜利,必须夺取敌人控制的全部国土空间。但是由于敌强我弱,我们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夺取。从整个国家来看,敌人的重点是控制中心城市,使得城市成为敌人反动统治的中心。虽然说夺取国土空间的重点应当是夺取城市,但是,城市是敌人统治的强点,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们没有力量去首先夺取城市,即使占领了也无法长久地立足,我党早期的几次城市起义运动很快失败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选择,因为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第一,它可以造成有利于我军生存发展的态势。因为有了回旋余地广大、地形复杂的农村作依托,能使我军进可攻退可守,既可在不利条件下保存军力、等待时机,又可以在出现有利时机时选择良好战场,歼灭敌人。特别是有了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作靠山,就使我军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第二,它可以破坏敌人统治的基础,从而使我军逐步扩大统治区域,壮大实力。一方面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可以从根基上铲除国民党赖以维持的反动统治基础——封建地主阶级;另一方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光辉示范作用,必将对敌占区人民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敌占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不断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认识,促使敌人内部阵营的分化和瓦解,便于我们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

从歼灭敌人来看,对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暴力工具——反动军队,是必须彻底消灭的。但是,由于敌强我弱,我们无法将其速决全歼,弄得不好,还有可能被敌人吃掉。因此,只能实行积极防御,通过战役战斗的歼灭战,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积极促使敌我力量的转化,进而转入战略反攻,彻底歼灭敌人,这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又是必须的。

要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一要夺取全部国土空间,二要消灭全部敌人。但由于敌强我弱,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过程,必须经过持久的革命战争。如果我们无视现实条件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盲目的、一味的要求速胜而犯下冒险主义和急进主义的错误,要想获得革命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基本的哲学方法并融合中国古代丰富合理的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而产生的。它指导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是我们在现代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理论指南,也是全世界军事思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475-476.

[2]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511.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