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2 次 更新时间: 2017-12-20 10:31:54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刘振华: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刘振华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人民战争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马列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领导人民战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充分依靠动员武装群众,以群众为基础,以军队为骨干开展武装斗争,并与各种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其根本涵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军队,在军事斗争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军事遗产。它来源并形成于战争实践,又指导战争实践。它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既不是脱离实际僵死的教条,也不是空洞过时的套话,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正因如此,邓小平指出:“继承毛泽末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这就提出了继承和发展的新课题。那么在现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呢?

一、正确理解学习、继承、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关系

笔者认为,必须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认真学习并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是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关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树立继承的思想,强化继承意识。现在有些人抽象地讲继承,孤立地谈发展,实际上是离开继承空谈发展。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继承孕育着发展,发展充满了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继承。只有把学习、继承、发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全新的科学的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二、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方法和原则

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高等学校军事教材》下册424页)这就是研究继承和发展的基本方法。所谓着眼其特点,就是既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所谓着眼其发展,就是对战争的认识,要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将具有很多新特点,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去探讨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其原则是:(一)灵活运用的原则。任何军事理论,都是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总是以一定的时间、空间为自己存在的形式,并以矛盾的特殊性为存在依据。这表明军事理论来自实践,又灵活运用于实践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现在继承和发展它,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二)创新原则。毛泽东指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毛泽东选集》157-158页)过去小米加步枪的战争,已发展成为以导弹、核、生、化武器和电子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战争,必然寻致作战规模、空间的扩大,作战样式和方法的增多,也必然给作战指导思想带来很多新问题。若固守在以往的战争经验上,不去创造性地发展,就有可能导致作战的失败。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新的作战规律和方法,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三)扬弃原则。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某某内容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当时适用,在现代条件下就不一定适用。因此,必须坚持扬弃原则,继承和发展那些合理的,修正那些不适用的,增加一些新鲜内容。

三、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树立人民战争思想。(l)反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战争的伟力来自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属于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122页)军民结合是胜利之本,群众是基础,军队是骨干,基础加骨干什么敌人都能战。(2)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战争的性质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败。人民战争是正义的,人心所向,因此,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拥护,并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这就有了打人民战争的可能性。人民战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实行全面的彻底的人民战争。(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武器。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选集》437页)这里强调了人,特别强调了人心所向,同时也强调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旦掌握了精良的武器,就如虎添翼,锐不可挡。

(二)武装力量建设,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诸如,我军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国防建设已纳入国家总体建设轨道,列为“四化”之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武装力量建设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现在,根据国内外军事和政治斗争形势,改为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为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对中等专业学校和高校学生实行军训。以上都是在现代条件下,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必须实行全民总动员,适应全民战和总体战的需要。全民总动员,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具有时代特点的基本内容。未来战争,侵略者将以其武器装备优势,向我进行全面进攻,将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条战线全面激烈展开。而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实行全国总动员,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武装起来,把各种斗争形式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空前规模的人民战争,到处摆开歼敌战场,以适应全民战和总体战。

(四)建立强大的战略后方,适应人民战争的需要。这是毛泽东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古今中外的战史证明:战略后方是进行战争的依托和战略基地。我军十分重视根据地建设,保障了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曾比喻说:“叫化子打狗靠墙,红军打仗靠根据地。”而现代战争要靠强大的战略后方、储备充足的军需给养和武器装备等,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五)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适应以立体战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战争。毛泽东总结并创立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即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毛泽东指出:“十大军事原则目前还可以用,今后有许多地方还可以用。马列主义不是停止的,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军事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363页)根据这一教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补充、修改和发展:其一,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的原则需要修改。那时没掌握全国政权,既没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也没有完整的后方保障体系,它无疑是适用的;而现代战争对后方保障依赖性增大,消耗剧增,我军人力物力主要来源再靠前线是很不现实的。并且,我国已是独立的国家,既有坚实的工农业基础和科技力量,又有强大的国防工业,也建立了强大的战略后方保障体系。因此,再把它作为我军后方保障的基本方法已不适用。但它的基本精神仍适用,缴获的战利品仍可补充部队。其二在战略指导上,以“诱”为主变以“抗”为主。过去以“诱”为主是完全正确的,现代战争再以“诱”为主,把敌人放进来打是很不利的。这是因为:在政治上影响民心士气和战争动员;在军事上将丧失很多国防设施,战略展开无法进行,也易使敌长驱直入;在经济上很多经济设施必遭破坏或被敌利用;在战争准备上,丧失战争准备时间,完不成战争准备工作。所以,在战争初期应以抗住敌人战略突袭为主,千方百计阻止敌人长驱直入。其三,在作战内容上,过去以打步兵为主,修改为以打飞机、空降、坦克这“三打”为主。来犯之敌首先以他的空中优势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空袭,然后以他的快速部队空降兵和装甲兵及摩托化步兵等,实施大纵深高速度的地面进攻,还有可能是进行核、生、化武器袭击。因此,必须进行“三打”、”三防”训练,以适应立体战的需要。其四在作战形式上,由过去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修改为初战以坚守防御的阵地战为主。未来战争初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突袭,阻止敌长驱直入。若一开始就进行运动战,易被敌发现遭袭击,很难运动起来,只有坚持阵地战,才能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隐蔽我兵力行动,限敌侦察优势;弥补我机动能力不足,限敌机动优势;增强我打击能力,限敌火力优势。同时,也可适时进行运动战和游击战,并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其五,坚持持久战和速决战并重的原则。过去人民战争基本上是持久战,那时敌强我弱,只能通过持久战,造成敌劣我优的态势,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建国后通过几次边境自卫还击战,总结出了速决制胜的新经验。对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是,坚持有限和速决的原则,避免战争拖延和升级。根据我国国际地位和周边形势的分析,既有打全面战争的可能,又有打局部战争的危险。一般来说,全面战争多打持久战,局部战争多打速决战。

综上所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并对其如何继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它永远是我国根本的战略指导思想,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永远是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强大的思想武器,永远是世界军事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0卷(增刊)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