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戎马生涯几十年,其在军事理论上的卓越建树,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不仅如此,他在研究、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方面,亦是功劳卓著,成就非凡,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一、比较早地明确使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早在党的七大之前,作为全面概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已于1943年由王稼祥提出,并为党内许多同志所接受。1945年4月6日举行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总纲。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阐述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就包括“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和政策”,对于毛泽东这一军事方面的理论概括,朱德在党的七大上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中使用了“毛泽东军事学说”的概念。他说:全党全军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学说,一如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学说一样。所有部队、军事学校、军事训练班,都必须以毛泽东同志的军事学说作为基本教材,作为教育的灵魂,以便于在思想上加强武装自己、战胜敌人。”。朱德这里关于“毛泽东军事学说”概念的使用,其意义在于: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从理论上充分肯定了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反映了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开始把毛泽东军事方面的理论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去研究、学习和运用。所以,朱德在这里使用的“军事学说”的概念虽然与“军事思想”的概念在文字表述上不尽一致,然而其内在含义却是相同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的提出可视此为始。
“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规范地使用是在党的七大以后。刘伯承的作用功不可没。1945年12月,刘伯承在《平汉战役的总结》中,首先使用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概念,他说:“我军在战役指导上贯彻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实行诱敌深入与集中优势,只打歼灭战不打消耗战,只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的原则……”这是继朱德使用“军事学说”的概念之后第一次出现的“军事思想”的概念。1946年11月,刘伯承在河南濮县白衣阁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上作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中,再次使用“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概念,他说:“……打法是执行毛主席给我们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最近发来的《三个月总结》,又把很多重要问题作了总结和指示。这两个文件,完全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生动地刻划出来了。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在此期间,贺龙在延安边区政府礼堂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发表的《关于前后方军事政治群众情况》的讲话中,亦使用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概念。这说明,党和军队的高层领导开始用“思想”取代“学说”来表述毛泽东军事方面的理论了。1946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练兵和训练干部的指示》中,正式使用了规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指出:“在每一个战役或战斗结束后,应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经验的检讨与总结,从指挥上、战术上、技术上、各兵种协同上、各部门工作配合上来加以检讨,……并在这些检讨中加强干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通过中央文件正式使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的广泛使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伯承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他在主持我军正规院校的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工作期间,明确提出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学院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他发表的大量论著准确地使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并对其含义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军事思想。”由于军事学院担负全军中、高级干部的培训任务,在全军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刘伯承准确使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对于推动“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在全军的广泛使用,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容极为丰富。在党的七大上,朱德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通过对抗日战争经验的总结,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基本方面,首次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朱德还强调指出:“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战争、人民的战略战术,三者是一致的东西”,指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性。
刘伯承非常重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学习。他在《平汉战役的战术总结》(1945年12月)、《在濮县白衣阁团以上干部会上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1946年n月)、《<合同战术>译版再序》(1946年12月)、《关于大别山斗争与全局问题》(1948年4月)、《关于当前军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意义》(1951年l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任务》(1951年1月)、《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奋斗》(1951年1月)、《学习军事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1951年7月)、《关于培养科学教师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问题》(1956年12月)等大量著述中,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从多方面进行了精辟阐述。
关于人民军队。毛泽东军事思想把创建人民军队作为进行武装革命的首要问题,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提出了人民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唯一宗旨;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理论观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的刘伯承,深深懂得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人民军队理论的重要。1946年2月,他专门发表《明确树立人民的军队的思想》一文,提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明确树立‘人民的军队’的思想,为人民的利益奋斗到底”。新中国成立后,他从军队和人民的关系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毛泽东的人民军队的思想,指出:“毛主席的建军思想,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上军队与人民对立的现象,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军队,使军队与人民的利益趋于完全一致,军队为人民服务。”他还高度评价古田会议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指出:“自古田会议以后,毛主席思想的建军传统确立了,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这就是毛主席的最主要的建军传统。”
关于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等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体;兵民是胜利之本,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动员、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等理论观点。刘伯承对毛泽东人民战争的理论体会极深,他说:“今天战争的真正内容,是全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各种斗争,不单是军队之功。”“人民军队没有人民是裸体跳舞,很困难。”。他又说:“毛主席的思想,我们要好好学习。把自己的历史好好想一想:有枪的和没有枪的打,没枪的胜;枪好的和枪坏的打,枪坏的胜;枪多的和枪少的打,枪少的胜;有飞机大炮和没飞机大炮的打,没飞机大炮的胜。这是什么道理?就是毛主席说的人心向背的间题。……今天是人民战争,这是基本形势”。。刘伯承用简短的语言,把人民战争的含义及其威力说了个明白。
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和配合下进行革命战争的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它要求: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目的;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采取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灵活运用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坚持歼灭战的作战方针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等。刘伯承结合实战指挥,广泛论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总结平汉战役的战术经验时指出:“我们在战役指导上贯彻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实行诱敌深入与集中优势,只打歼灭战不打消耗战,只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的原则”,形成了指导这次战役的一系列作战思想,这就是:“毫不急躁地寻求与创造敌人弱点”,“避开敌之长处”,“发扬我之长处(我利于夜战、近战、野战)和掩护我之弱点”,“发扬我之长处(我利于夜战、近战、野战)和掩护我之弱点”,“然后兢兢业业抓紧敌人弱点,全民全力以赴”,“在战斗动作上,力求出敌不意,施行奇袭”;“在兵力使用上,则于估计情况变化时,适时抽集后备力量,以求自己有用之不竭之兵力”。他在研究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时指出:“毛主席又指示我们,争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应当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辅以游击战。“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是求得打运动战歼敌的好办法。”他在总结自卫战争十个月的经验时指出:“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在军事指导上是划时代的人民军队的天才指导。”刘伯承认为,善于机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基本特点,指出:“毛主席的人民的军事学,是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劣势胜优势,因而就更需要机动。机动是趋胜避败的行动”;“由于我军富有特殊的机动力,善于在耗散敌人之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捕捉敌人弱点而不断围歼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俘获敌人的武器兵员以补充自己和强化自己。这就是毛泽东军事原则所独有的特质”。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刘伯承对此有深刻的理解,指出:“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对于军事思想,都有伟大的天才创造,如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十大军事原则。毛主席的这些创造,是最典型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政治路线与军事路线,是我党最宝贵的财产之一。”实践证明,刘伯承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刘伯承阐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着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生动而深刻,具体而广泛,开创了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风尚,树立了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好榜样。
三、深刻地分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实践中的军事科学。它从形成到发展,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刘伯承在阐述毛泽东军事思想时,经常联系实际,深刻分析其基本特征。
刘伯承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这是他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常讲,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原理,紧密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人民武装,确立了建军传统与军事思想,制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建立了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亲自领导人民武装进行革命战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因此他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劣势胜优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最典型的马列主义中国化”,是“马列主义军事科学运用于中国的统一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刘伯承概括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
刘伯承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革命性、先进性。他说:“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先进的军事科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说明和运用的军事科学,是产生在人民解放世纪的军事科学。”他认为这个军事科学不同于将近死亡的或已经死亡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军事学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军事学术是压迫人民的,是反动的和落后的”;而“毛泽东的军事科学则是解放人民的,是新兴的和发展的,是有远见的,是人民解放事业的武器”。他强调,这种结论已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所证明。这是刘伯承概括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二。
刘伯承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文化遗产。他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同中国古代兵圣孙武的思想作比较,说:“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孙武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毛泽东军事学说是极力发扬这优良传统的。他说:‘经验多的军人,假使他是虚心学习的,他摸熟了自己的部队(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又摸熟了敌人的部队(同样,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这是在长时间内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这一认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刘伯承概括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三。
刘伯承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辩证的,发展的。他说:“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的,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中应用了它,胜利了;在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应用了它,也胜利了;现在,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应用了它,也胜利了。”他还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又是发展的,“特别是从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而向前发展的,土地革命时代那些经验拿到抗日战争来有发展,到解放战争又有发展,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又有发展,因为它是从实际出发的。这是刘伯承概括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之四。
刘伯承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他说:“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已使中国人民经过二十余年的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相结合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即经得起战争实践的检验,这不仅足以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先进的,是无往而不胜的”,而且足以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刘伯承概括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五。
刘伯承从理论、时代、历史、实践等方面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概括,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这是刘伯承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
四、鲜明地提出了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
刘伯承非常重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学习,并号召部队研究、学习。1942年8月,他在《<合同战术>译版序言》中号召我军将士把毛泽东所著《论持久战》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作为基本的第一种教材”进行学习。1946年12月,他在《<合同战术》译版再序》中,号召我军官兵在研究军事时,首先研究、学习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号召南京军事学院的领导、教员、学员、干部及部队官兵,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重点研究、学习,提出:“研究好了,然后传播出去,运用到保卫祖国、保卫东亚与世界和平事业上面去。”他认为,“我们军队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已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现在又要向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来转变了”,这就“不能不在建军传统与军事思想上来考虑”,即必须认真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
怎样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呢?刘伯承提出了如下原则:
第一,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刘伯承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先进的、新兴的、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生命力就在于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于实践。所以他提出,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这样的正确的军事科学理论,“只能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能当作教条确来学习。比如,学习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必须由实际出发,就是考虑敌我的装备、编制、训练、作战等一切不同的因素,以及地形、天候、季节、政治、经济等,而求得辫证的学术”;研究现代战术,要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及其在实际运用中所发展的战例”,以求作到“正其本”、“清其流”;总结实践经验,要“在毛主席的著作及其思想直接指导之下,把各个时期中自己的经验总结起来”,即“根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整理介绍出来,提高成为理论,再用之于保卫祖国、保卫东方与世界和平的事业”。
第二,“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刘伯承反复强调,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必须“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马列主义的科学,不仅是说明世界的科学,而且是改造世界的科学,“它的作风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的军事科学,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必须发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风,“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他指出,欲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一是要“有的放矢”,二是要“扼要踏实”。所谓“有的放矢”,就是要有“为解放人民事业服务”的总体政治目标和直接对敌的具体斗争目标。解放战争,就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就是打败美帝侵略者,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所谓“扼要踏实”,就是反对铺张浮夸,对所掌握的军事理论能够“用之于实践战场”,经得起实战考验。他指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质是“从实际出发提高到理论,理论又来指导实践,在实际中检证理论、丰富理论”。过去的战斗、工作,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导之下,理论联系实际,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因而取得了胜利。今天的抗美援朝作战的胜利,一个巨大的实际就是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抵抗美帝侵略,作战的对象、地点、时间与以往不同,就是说我们已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走到了现在的实际,现在又要从实际出发,走到将来的实际。“实际有过去的实际,有现在的实际,有将来的实际,实际是运动的,并须经常以理论为指导。”“你们到学院(注:指南京军事学院)以来,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使之不断发扬,不断提高,战胜敌人——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真谛。”
第三,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刘伯承指出:“我们勉作毛泽东式的军人,在政治责任与任务需要上,必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必须研究敌我两方,必须把学习与使用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好好地融洽起来。我们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以期成为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不作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为此,他不仅号召官兵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而且提出在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他军事科学理论时,必须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因为“无论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它们都是把军事科学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分割开来,把片面的相对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真理,不符合于客观的全面的实际。”怎样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呢?他认为主要方法是按照毛泽东谆谆告诫的理论要与实际结合。他说:“我们必须把这一指示的精神用到军事科学的学习中来。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时,必须结合我军原有的经验,更要结合朝鲜战场的经验,而且还要预见到将来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显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的无限的生动的威力。”
刘伯承提出的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既是他对广大官兵的要求,又是他自己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切身体会,至今不失其指导意义。
注释:略。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福缘门路甲一号达园宾馆·汇缘阁
邮编:100091
电 话:010-62529899
传 真:010-62528966
电 邮:cssm896@163.com
杂志投稿:zlyglwk@163.com
网 址:http://www.css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