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9 次 更新时间: 2018-01-10 19:09:16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与研讨 > 阅读文章
俞国庆:“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俞国庆
标签: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不仅在中国是位家喻户晓的神奇领袖人物,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军事方面,由于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获得的伟大胜利及其在世界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国外称毛泽东为天才的军事家。比如,英国的巴特曼说:“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部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外国人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与国际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形势紧密结合的。

一、“外国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了解

外国人对毛泽东军事活动方面的早期报道,更多是从对他的神秘“认知”开始的。1927年9月,当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失利后,他率领余部转战井冈山并开始了创建根据地的斗争。这一时期,欧美就有一些在政治、思想方面比较敏锐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些记者就已经注意到了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的消息并予以了报道。1928年,斯特朗在《中国大众》一书中首批介绍了毛泽东、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简单经过。1935年,史沫特莱在《中国的工农红军在前进》一书中对毛泽东等人创建根据地的行动和四次反“围剿”战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描写。另外,共产国际这时也对毛泽东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军事方面的著作,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进行了介绍。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和“枪杆子出政权”军事理论和重要论断,也在欧美记者和学者的介绍过程中,被部分外国人所初步了解。毛泽东这个当时军事方面的“另类”,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二、“外国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逐步认识

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被外国人和外国机构从真正意义上所认识,是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发表后开始的。1936年7月,被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经历,尤其是他们辗转中国11个省,历时1年多,经过2万5千里长征,并最终到达陕北的传奇所吸引的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经宋庆龄的介绍,秘密进入陕北苏区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采访。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不久,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了访问报道,从而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了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在这部书中,斯诺对毛泽东本人及其军事思想和活动进行了着重的传播和介绍。他以大量的篇幅首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毛泽东从井冈山起义到五次反“围剿”战斗,再通过长征到达延安的经历和军事活动,并详细记述了各个战斗、战役中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尤其是对红军“十六字”游击战争和“诱敌深人”等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他还通过毛泽东之口,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的历史。最后,斯诺对毛泽东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抗战等方面的有预见性的政治、军事斗争思想和策略也予以了详细记述。其后,由于中国国内抗日战争形势的蓬勃发展和《西行漫记》一书的影响以及斯诺本人的帮助,外国一大批记者如韦尔斯、史沫特莱、贝特朗、卡尔逊、福尔曼、斯特朗、斯坦因、爱泼斯坦、贝尔登等先后进入了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这些人在离开各抗日根据地后都写下了许多报道和著作,及时详细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主张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扩大了毛泽东和其军事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对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的介绍和传播,“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抗日军民的不断打击,日本官方本部也开始对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和抗战军事思想进行搜集、认识和研究,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在完成三个月后便传到了日本。他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及抗战言论也被广泛收集、整理和出版。另外,一些日本共产党人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通过他们对毛泽东的采访和认识,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宣传和影响。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威信的树立,共产国际也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军事活动和军事著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宣传。1937-1939年《共产国际(俄文版)》就先后刊载了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朗的谈话》、《论新阶段》等报告、文章、谈话、讲话,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在共产国际中的声誉,其“另类”的军事思想也在共产国际中得到了认可。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大批欧、美记者和研究学者。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由游击战迅速转变到正规战,并能在短短三年内使中共取得胜利的速度,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惊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和十大军事原则等成了他们报道和研究的重点。这些促使他们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更深、更广的宣传和研究,如斯特朗1946年在杨家岭与毛泽东进行的一次著名的谈话,就使国内外人士知道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

三、“外国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和深刻认识

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是国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全面到深刻认识的主要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认识到,要了解中国必须要先了解毛泽东。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各国的研究机构不能不对中国、对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给予重视,因而有组织、有目的的研究开始增多。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国人民支持印支人民抗美的胜利,更加激发了西方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兴趣,特别是英、美、法、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美国,因为他们深有体会。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对毛泽东的人民游击战争体会极深,所以日本不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机构和学者很多,而且还在军校开设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美国则由于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很重视。1961年,肯尼迪下令美国陆军要研究毛泽东游击战争的理论。同一时期,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也开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课程。在前苏联,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把东北解放区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翻译成了俄文,随后一些专家学者还发表了文章,指出毛泽东对战略战术问题的研讨是对军事艺术理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各国人民的斗争热火朝天,他们都把中国当作范例,许多国家派人到中国“取经”,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游击战争的经验,然后用于他们本国的实践并取得成功。西方一些国家认为,他们在印度、在越南、在东方,甚至在非洲和拉丁美洲遭受的失败,是因为不了解或不懂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们说古巴、越南的胜利,就是“毛泽东式的”胜利。这些情况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60年代初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支援越南抗美战争、支援印支抗美斗争的胜利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的成功运用,在国外掀起了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热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国内对毛泽东思想的“语录”式的宣传更是引起了国外各个机构的研究兴趣。这一时期,一些国家开始出版系统的毛泽东军事论文集,如:从60年代开始,法国、瑞典、希腊等国家就联合出版《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军事著作还引起了西方军事学术界和军事领袖们的极大兴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斗争的谈话和声明,在阿尔巴尼亚和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传播最快。

四、“外国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纵深探索和应用

从毛泽东去世到《关于建国后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颁布至今,是国外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决议》对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所作的科学的评价和其强调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对国外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新的时期,各国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不仅没有因为高技术战争的运用而减弱,相反,通过多角度、多视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运用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毛泽东游击战的思想的研究还有更进一步深化的趋势。1983年美国陆军作战学院出版的《军事战略》教科书中就有一章专门研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美国出版的《现代非正规战》中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在各国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罗伯特·汤普森在《革命战争》一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革命战争观方面,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进行了评论,认为先农村后城市是毛泽东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军事著作成了一般士兵的必读书。在西方,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和机构越来越多,以致一位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这样形象地说:“图书馆的书架都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本压弯了。”

现今社会,由于毛泽东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方面的完美结合,使得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实践需要不同、对外政策不同,使得他们的研究实质、研究趋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不管怎么说,正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之实践和理论的很好结合、战略和战术的很好结合、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很好结合等等,一举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的地位。

来源:《山西档案》2006年增刊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