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有力驳斥了消极悲观的“亡国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怎样打赢持久战的问题,既全面又透彻,正确解决了持久战的战略指导问题,为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指明了方向,树立起了必胜的信念。
一
《论持久战》通篇是围绕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什么”、“怎样做”两个问题展开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毛泽东首先正确解决了抗日战争“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抗日战争具有时代进步性。研究战争规律,须深入研究战争赖以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抗日战争中,日本虽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均优于中国,但它所进行的战争是“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中国虽然弱于日本,但正处于进步时代,人民普遍觉醒,特别是有了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形成了团结人民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坚强政治核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不会重蹈从前反侵略战争的覆辙。
第二,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但必然胜利。战争规律存在于战争双方全部特点的本质联系之中,研究战争规律必须把对比敌我双方的全部基本特点作为依据,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论持久战》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这是支配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规律,是制定这场战争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方针的重要依据。
第三,抗日战争须经过3个阶段。指导战争必须对整个战争进程有一个大概估计,掌握战争进程的规律性,否则就只能被战争牵着鼻子走,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论持久战》依据中日双方全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指出这场战争必然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第四,抗日战争的形态是犬牙交错。抗日战争颇为特殊的一点,就是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论持久战》指出,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这个战争,不但将影响到中日两国,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二
认识战争规律,目的全在于运用。《论持久战》依据抗日战争所特有规律,总揽战争全局,提出了战争指导方针,系统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第一,能动地争取战争胜利。抗日战争有赢得胜利的客观条件,但胜利不会自动到来,必须经过主观努力,特别是在中日强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赢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第二,兵民是胜利之本。赢得抗日战争的力量之源在哪里,这是战争指导必须回答的问题。《论持久战》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第三,实行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于战争中。在战役战斗中自觉能动地执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方针,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总的说,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而战争计划应带灵活性,处处照顾到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三
指导战争需要必胜的信念,更需要科学方法论,以引导思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毛泽东指导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把对问题的思考提升到哲学高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论持久战》既是一部传世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包含着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为认识战争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第一,坚持“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这是战争指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论持久战》着眼于时代发展,着眼于中国国情军情,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这场战争所独有的特殊规律,从而准确预见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最终结局,并提出了一整套切合中国抗日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原则,其中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路线。
第二,坚持客观的、全面的观点。《论持久战》从中日双方的全部特点出发,合乎逻辑地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论断,其中所坚持的就是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即从事实出发,不能有任何的主观臆造,这就需要认识和分析敌我双方的全部特点及其本质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战争指导。
第三,坚持战争指导的辩证法。战争情况是辩证的,战争指导也必须是辩证的。《论持久战》辩证认识和处理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歼灭和消耗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提出了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为赢得抗日持久战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立起了一块丰碑。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原所长)
来源:《经济日报》2015年9月17日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福缘门路甲一号达园宾馆·汇缘阁
邮编:100091
电 话:010-62529899
传 真:010-62528966
电 邮:cssm896@163.com
杂志投稿:zlyglwk@163.com
网 址:http://www.css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