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军事家,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军事战略思想。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国防、军队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精髓,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战略,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军赢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巩固并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实践证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党我国我军的宝贵财富。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军事战略问题十分重视。他把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与新时期的军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着眼于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气概,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对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准确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战略判断和战略结论,总结和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规律,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对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战略判断
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把握当代世界的主题,是科学制定军事战略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在世时,从当时的国际战略环境出发,曾经指出,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认为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预见世界战争可能延缓和推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基于对国际形势的长期观察,冷静地剖析了战后四十年国际战略形势发展和世界范围内战争与和平两种力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的重大改变,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①。1985年3月,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②。1986年4月,他再次强调指出:现在国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多得很。但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东西问题,东西就是和平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南北问题,是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不只是落后国家的发展,而是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纵观世界全局,紧紧抓住世界主要矛盾,把纷杂万端的当代国际问题形象地归纳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就是争取和平问题与争取发展的问题,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从而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判断,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对当代世界主题作了高度概括。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当代世界形势高屋建瓴的正确判断和精辟总结,这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它为国家和军队制定战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得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的战略结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曾作过科学分析。他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存在,但只要和平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制止的。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到了60年代中期,我们党对战争危险的估计由“两种可能性”转到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认为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到了1969年,党的“九大”政治报告提出:“我们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核战争”。把战略指导的着眼点放在时刻准备打大仗上,使国家和军队长期处于临战状态。
进入80年代,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分析国际战略形势,考察世界战略格局,依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1984年l0月,邓小平在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谈话时指出:“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③。同年11月,他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作出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对我们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搞建设?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正确原则和方向。1985年6月.他在军委扩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但现在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强调: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邓小平得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的战略结论,是有其客观根据的。其主要依据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超级大国拥有足以毁灭对手的核力量的相互威慑状况,对他们发动世界大战是一种制约;世界和平力量团结一致的努力,打乱了霸权主义者发动战争的战略部署;国际间竞争的重点转向以发展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也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问题是个核心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要靠发展来维护和平。他多次指出:我们现在的观点是战争应该避免,也可以避免。问题在于和平力量、一切不愿意战争的力量要发展起来、团结起来。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
邓小平关于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的战略结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方面“大战”一时打不起来。随着和平力量的不断增长,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小的战争”不可避免。要紧紧把握这样两个方面,忽视或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邓小平关于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的战略结论,是对当代国际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实际状况和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正是依据这一战略结论,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果断地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正是依据这一战略结论,邓小平作出裁军百万,领导我军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现代化革命军队建设轨道上来;也正是依据这一战略结论,我国才把时刻准备举国迎敌的全面反侵略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到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新时期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需要,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军事战略方面来。
三、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军事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总的军事政策,历来是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巩固、加强国防建设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汲取古今中外积极防御思想的精华,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并有效地保卫了社会主义祖国。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强调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仍然是积极防御,并赋予“积极防御”这个战略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军事实践意义。邓小平指出,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战略指导问题,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新时期的军事斗争必须实行战略防御。1978年6月,他在一次谈话指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④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所以,我们的战略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是积极防御。我们要立足于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邓小平强调的积极防御方针,是必须要适应客观实际,具有灵活性,要把战略态势上的防御性同军事指导上的积极性统一起来。他指出:“积极防御,也包括我们出去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所以我们的战略问题不能太死。我们军队的好处就是活。”防御与进攻相统一,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用于军事指导上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认为,实行积极防御应重视以威慑方式制止侵略战争,把和平时期遏制战争与战争时期赢得战争辩证统一起来,他说:战略武器,威慑力量,吓唬点人,决不能先打就是,但我有了就可以起作用。因为核武器你有我也有,也许大家都不敢用,这是一种制约力量。谁要毁灭我们,谁就要受到一点制约。威慑与制胜相统一,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用于军事指导上的又一个基本要求。
邓小平认为,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应再把“诱敌深入”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指导。自毛泽东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时提出“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方针以后,这个方针在多次革命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仍然实行“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军一些有识之士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提出:“诱敌深入不是积极防御的必然战略步骤”,认为战争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突袭,制止敌人长驱直入,而不是“诱”。这一观点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和肯定。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赞成积极防御四个字。同年秋,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央军委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再将“诱敌深入”作为全局性战略指导。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运用和发展,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邓小平不仅从总体上阐明和发展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而且指出了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我军在新时期的军事战略任务,同时还确立了海军、空军等军兵种战略防御原则。他说:空军、海军都是以防御为主。关于海上军事力量的运用,邓小平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战略原则,他说: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我们不像霸权主义那样到处伸手。我们建设海军基本上是防御,面临霸权主义强大的海军,没有适当的力量也不行。关于空中力量使用,邓小平提出了掌握制空权的战略原则,他指出:将来打起仗来,没有空军是不行,没有制空权是不行的。陆军需要空军掩护、支援,海军没有空军掩护也不行。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
邓小平对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进一步确立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我国新时期军事斗争领域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理论基础。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我们克敌制胜的独有武器,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战略战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仍要坚持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7年12月,他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我们有这样多的人口,军民团结一致,敌人要消灭我们的人民是不可能的”⑤。1978年7月,他在一次会见外宾谈话时又强调: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过去是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三结合,现在是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敌人要打进来,中国的“三结合”就会叫敌人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富有人民战争传统和经验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继续依靠人民战争,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
在现代战争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邓小平一再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时代条件发生的种种变化,强调在现代条件下必须研究和发展人民战争理沦。邓小平为军事科学院建院20周年所作的题词指出:“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这里,他不仅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问题,同时还提出了“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一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崭新概念。
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战争传统放在现代条件下加以研究和运用。他认为,人民战争同现代军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同先进武器装备结合起来,人民战争才更有力量。他在1978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战略思想仍然是人民战争。但是,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对象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是一场捍卫国家利益并在国家政权统一组织下的人民战争。这种较量,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特点是战争的科学技术含量大幅度地上升。所以,邓小平强调,搞人民战争并不是不要军队现代化,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究技术是要吃亏的,装备的改进.使人民战争更有力量。他明确指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强调要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常规武器,并且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成功地进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必须着重于提高人的素质,要重视提高人员的现代化水平。他说: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他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指出:在不打仗的条件下军队素质的提高靠训练,要训练干部学会指挥现代化战争。
邓小平把人民战争的传统与现代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完整概念,赋予人民战争新的内涵,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为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生长点。邓小平关于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理论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邓小平讲人民战争,是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人民战争。实行积极防御和坚持人民战争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立足于当代世界大势,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其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与活力;坚持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色。特别是他作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判断和战略结论,是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可以看出他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在对战争与革命、战争与和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等一系列战略问题的分析上,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充分展示了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和远见卓识。他创造性的战略思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说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战略理论,那么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则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战略理论。历史上,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曾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新时期,在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的国防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取得了更加辉煌成就,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了新的世纪。
注释:
①邓小平:《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②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③邓小平:《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④邓小平:《实现四化,永不称霸》,《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
⑤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
来源:姜廷玉著《党史军史研究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福缘门路甲一号达园宾馆·汇缘阁
邮编:100091
电 话:010-62529899
传 真:010-62528966
电 邮:cssm896@163.com
杂志投稿:zlyglwk@163.com
网 址:http://www.css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