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3 次 更新时间: 2018-04-12 10:50:0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刘治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美丽中国蓝图
·刘治彦
标签: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途径,科学合理、务实可行、催人奋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制造国。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传统发展方式下,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大气、水体、土壤等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遭到较大破坏。针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国家较早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积极响应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21世纪议程》。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后,又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绿色治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五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等,从顶层设计上落实绿色治理。

在实践上,先后确立了101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低碳城市、循环经济城市、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市,新区建设与城市转型、产城融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试点,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建设,大都市病治理与雾霾防治等。签署了巴黎协定,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经过五年来高强度、密集型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绿色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示,“2013年到2016年,中国当时GDP能耗累计下降17.8%,以年均2%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2%的增长,清洁能源比重由15.3%上升到17.7%,完成造林面积3.72亿亩,大气等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涌现了福建、浙江、江西、贵州、云南、青海等一批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先行地区。

贵州省通过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做强做优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医药、大健康,找到了贵州跨越发展的新路。浙江省丽水市大力发展以“健康”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业,带动休闲旅游、文化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等新型都市产业和具有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及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近五年GDP年均递增10%,人民生活幸福感得到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生态环境保护由政府责任变成居民自觉行动,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城市。青海、四川、黑龙江与吉林等省,分别通过推进“三江源”、大熊猫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积极践行绿色治理。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19个新区建设、50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也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农用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改革试点接近完成,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新土地管理法草案正在征求意见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战略。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雄安新区建设,此举被誉为“千年大计”,势将集中承载从北京疏解出来的非首都功能,这对都市密集区协同发展、大都市病与雾霾治理提供可资参考的范例。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绿色治理的生态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绿色GDP考核标准正在加紧研制,环境督查与审计制度稳步实施。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历史上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最为完整、推进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长期性、累积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迫切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在2030年前后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口总量也达到峰值,能源消耗也将达到峰值,因而污染物排放也将大大增加。在此之前,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从大气污染治理来看,在能源结构尚未实现较大改善情况下,化石能源消耗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仍将威胁大气安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生产和普及使用也将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因而城市大气质量全面好转难度较大。从水体污染治理来看,城市雨污分流尚未完全到位,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才刚刚开始,城市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仍未妥善解决。广大乡村由于分散居住,污水集中处理难度较大。更为严峻的是,化肥农业形成的面状水质污染需要系统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关联,我国农村土壤污染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同时,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较为艰巨,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耕地等生态系统亟待修复和休养生息。

经济社会发展呈阶段性规律,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新矛盾。从经济特征来看,一般经历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等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将迈向中高收入的富裕社会。在这一阶段,身心健康成为人们主要需求,并将带动高品质物质需求、健康需求、环境需求、文化需求和社会需求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新需求。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这一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领域。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美丽中国建设基本方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必然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促进经济优势、人文优势与生态优势相互转化,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这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智慧。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思路,加快完成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管理,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国家自然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监管职责。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建立国家公园等举措,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建立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是实施绿色治理重大工程。“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快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林草田江湖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重大绿色治理工程。遏制和逐步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总量,保护和加快修复生态系统,减少资源消耗总量和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力度。通过不懈努力,到2035年,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今后18年,我们这代人的奋斗,将拭去笼罩城乡的阴霾、抚平广袤国土的创伤、重现清澈见底的水体,唤回遗失久远的鸟语花香。今后18年,一代孩子们的成长,将见证祖国的天变蓝、水变碧、地变绿,中国变得更美丽。到那时,“人民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的祖国会变得更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