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3 次 更新时间: 2018-10-24 11:28:1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武建华:宪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引领作用
·武建华
标签: 生态文明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通过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序言,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有力法治保障。

一、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精神指引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马克思的联合体思想,并实现了理论创新。为国际社会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国际观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开阔胸襟,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二、回应了世界需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接连不断,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猖獗、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同,而全球环境资源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根据生态公平原则,生态受益地区不能以生态保护为名来限制生态保护地区的发展。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才能跳出“生态破坏—贫困—生态恶化—更贫困”的恶性循环。环境保护过程也要符合权利义务相对应的法理要求,表现为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这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为全球保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挑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开辟了广阔空间,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使我国宪法从国别法律向人类伦理的高度进行了延伸,彰显了中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以及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

三、倡明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再深化。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协调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四、提升了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宪法修正案指明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便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保障人民福祉。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保障每一代中国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事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美,世界才会美;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更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子孙后代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宪法,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谋求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五、指明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努力方向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需要共同行动的意志和理念,也同样需要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法治包括环境立法、环境行政、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和环境法律监督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呼应,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法治目标的实现。宪法修正案赋予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职权,有利于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属地管理”的责任,强化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宪法中明确强调“生态文明”,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等措施,也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理念上与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紧密契合,丰富了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范畴并规定于宪法之中,在全世界尚属首例,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注入了灵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资源审判事业开拓创新、走向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思想武装。为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修复举措,推进跨区域司法协作、全流域协同治理,为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制度性保障。

来源:法制日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