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467 次 更新时间: 2022-03-23 03:16:59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赵雨晴:经济新视域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大量基础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都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并快速地对环境造成破坏。针对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寻找适应我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提倡全新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现实必然性,对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现代化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崭新的时代诠释。新时代,我们要将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实践当中,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稳定和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内涵

一直以来,面对全球大范围下的生态状况,使得我们对生态问题也日益关注,不断思考什么是生态主义、什么才是真正可以解决人与自然问题的生态观。回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流派引发的的理论思潮,只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在时代更替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与现实价值都无法替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区别于其他思想流派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在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并且以实践作为立足点来出发,敏锐地捕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次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存在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将社会界定为“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1],提出了人与自然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具有一致性的看法。这种关系体现在自然界被作为人类可以生存的活动场所,而人是自然界的重要构成。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了自然界的独立性以及人对自然具有对等的依赖性同时,并没有忽略掉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让我们清楚知道自然界是从独立的一个自然存在物,在社会更替的漫长演进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慢慢转变为所说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体现出来了它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不再单独探讨自然,自然界处于自在状态被“打破”时,它所被迫带有这种独特的社会属性特征,导致它的存在方式发生改变,我们认识方式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因此,人类在具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时,需要尊重自然界固有的客观规律,提高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为彻底地解决生态问题,从人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角度进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将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归结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的破坏追溯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家的“贪婪”,即对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资本家在盲目地扩大生产过程追求利益中,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忽略了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有限的承载能力、对各种资源的生存能力和对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出来的污染的吸收消化的能力,忽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提出是具有预见性的,它的提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合理阐释。在未来的社会中所爆发的生态危机问题,其主要因素的产生离不开全球范围内生产过程中对于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社会的平稳运行,使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达到共生的理想状态。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出的科学系统的阐述,为后来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我们要时刻牢记不同时期提出的科学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指导下,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国情,面对生态问题,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理念提出的转变过程,是对生态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也是对绿色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

要清楚划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消耗和损害地球的“供应系统”。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具有预设性绿色社会的发展框架、全方位的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从生产增长角度来看,更多提倡的是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可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提示如长此以往的增长,毫无节制地使用自然仅有的各类资源,都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在未来突然崩溃,要深刻意识到处于“有限星球”的现实。

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对生态问题进行再一次的思考,仅仅只是循环可更新地利用自然界的能源资源,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有限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挥了它的时代作用,将生态问题与每代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每个时代的交接来暂缓社会发展增长,但是还无法真正解决掉基本问题。前期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都有了明显效果。

面对生态问题,我国选择了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即坚持对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以及新时代如何推动绿色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意识到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具有必然性,它的出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指导。马克思强调:“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要寻求一条规定两者之间关系正确法则,需要绿色发展理念的存在。从社会角度出发,资本主义因为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而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下生态问题只会日益突显,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才能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们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抛弃了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落后观念,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的道路探索与社会实践中都迸发出强大的理论力量。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作为影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意识到无节制的破坏下,如果不遵循人与自然稳定的秩序,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要摆在发展的首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必然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经济不断转型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生活需求的标准不仅限于物质精神方面,对存活环境的要求有所提升。生态问题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这种形势下综合考虑,生态问题对国家经济产生相应的反作用,使社会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清楚回归到现实问题中,虽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问题仍伴随着发展而存在。继续放任最终导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益走向崩溃,无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诉求。我们要找到一条可以在发展中遵循自然规律的道路,创造出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加新鲜、土壤更加肥沃的环境,使人可以在稳定的生态环境中更好地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状态的基础,科学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仍然存在大多数人群缺少生态保护意识,对人与自然关系存在错误的认知。集中体现在错误认为人对自然具有主导权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存在必然遭受大自然威力的反噬,最终会使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

发展问题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改善生态问题的关键。必须清楚了解增长的限度,在生产发展与绿色形式的消费下,往往忽略的是在我们这个“有限星球”中对限制工业增长的坚持。从工业化的增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和不断退化的环境几方面进行思考,这些问题都是遏制发展的关键点,看似孤立的问题却相互联系的,要有序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的建设从个体层面出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就是在社会范围内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心中,社会的构成不是单一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参与到建设中来。减少物质消费是生态文明整体建设不可忽视的有效举措,社会成员在物质消费过程中需分清楚需要与想要的区别。“需要是指那些对于我们的生存和文明化人类存在来说根本性的东西,而想要则是指那些满足我们愿望的额外的东西。”[3]通过绿色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生产的增长问题。通过理性的物质消费解决现存的能源问题,从而上升到对生态问题的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联系密切,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个人行为,却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小小的行动也会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在行动中践行绿色理念,树立绿色意识,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绿色发展理念走入生活影响行为举止,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的深入人心产生思想共鸣。

生态文明的建设从整体层面出发,我们已经看到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生态,以及它潜在发生的可能性,依据自然的节奏和运行方式去生存,不要试图去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则。“所有能源来源中最重要的是保护”[4]社会发展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建立与颁布,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制度的有效支撑。制度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有效果的举措,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和监管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与法律保障为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提供助力。在经济方面,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加快产业升级,对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淘汰市场中的落后产能,政府鼓励兴办绿色产业。推动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绿色转型,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绿”。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资源具有高效的利用率,摆脱资源短缺的困境,推动可循环、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使人与自然两者能够和谐共生,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优先举措、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生态问题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具有现实必然性,在生态文明中要深入落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5]我们要珍惜现在,坚守这一片绿色。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错误认知有所纠正,为社会主义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崭新塑造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降低了处于增长状态中的社会对生态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高举生态文明的旗帜,坚持走科学的绿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乔纳森·波里特.绿色观察:生态政治学阐释[M].伦敦:布莱克出版社,1984:196.

[4]乔纳森·波里特.绿色观察:生态政治学阐释[M].伦敦:布莱克出版社,1984:17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来源:《经济师》2022年第1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