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934 次 更新时间: 2023-02-21 12:09:23
当前位置:首页 > 田野调查 > 阅读文章
郑雪松 张倩:豫南乡村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批判民俗志研究--基于豫南G县L幼儿园的田野调查
·郑雪松 张倩
标签: 乡村幼儿园 田野调查

摘要:本研究以批判民俗志的研究方式深入豫南G县L幼儿园,从“厚记录”和“田野札记”视角,通过长达三个月的观察,呈现乡村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状态。研究发现,L幼儿园存在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游戏化教学的缺失、幼儿主体地位被忽视、师生关系有待完善、家园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这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使乡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乡村幼儿园可采取如下措施:开展游戏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搭建家园交流平台,加强家园合作。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批判民俗志;厚记录;田野札记

一、问题的提出

“幼有所育”意味着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方便、就近和可承受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展。[1]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入高质量幼儿园和就近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机会还不充足,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仍受到资源分配机制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制约。[2]梳理相关文献可知,目前有关乡村幼儿园的研究较多,但从批判民俗志视角展开的研究不多。传统民俗志关注对日常民俗生活的研究,在传统民俗志的基础上,批判民俗志强调反思与批判。

本文从批判民俗志的视角展开研究,以了解乡村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状态,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批判和反思乡村幼儿园对幼儿教育政策的理解与实施,以期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为提升乡村幼儿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豫南G县L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该园有1个小班、1个中班、2个大班、2个学前班,共193名幼儿。该园教师的数量已由第一年的1名发展到如今的10名。小班2名教师,中班2名教师,大(1)班1名教师,大(2)班2名教师,学前(1)班2名教师,学前(2)班1名教师。该幼儿园开办于2005年,已由最初的一间平房演变成如今的一个大院子,有十间房子。该幼儿园以前有一个滑梯,但由于时间久,存在安全隐患,滑梯被放置在了杂物间。现在,幼儿园里除了几条长板凳和一些轮胎供幼儿玩耍之外,没有其他游乐设施。该园幼儿由校车接送,早晨和下午各接送一趟。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批判民俗志的方法探讨“乡村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整体把握幼儿一日生活的现状,反思一日生活给幼儿带来的影响。以批判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批判民俗志具有批判与反思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园,全面观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这有助于质性资料的分析。采用批判民俗志的方法,通过实践描述和阐释乡村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可以看出学前教育政策在乡村实施的现状,揭示乡村幼儿身心发展的情况。“厚记录”和“田野札记”是批判民俗志研究中主要的观察记录方法。依据美国卡斯皮肯的做法,“厚记录”指的是“处理教室所发生的事情”,“厚”意味着“笔记中所捕捉到的是十分详细的细节”。[3]“田野札记”指的是“较不厚的札记”,用来“记录在校园走廊、教师休息室、学生的家、邻近的社区与公园等地点所发生之事件”。[3]

(三)研究实施

研究者于2021年9月至12月以“厚记录”和“田野札记”视角深入L幼儿园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观察。在观察期间,研究者每天带着笔记本深入幼儿园,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前两周为密集观察,形成了60份记录教室互动情形的“厚记录”,之后是密集观察加平时观察,形成了30份记录幼儿园餐厅、幼儿教师工作室、幼儿活动场所等场域中的师幼活动的“田野札记”,内容较多且细节记录较为翔实。为此,本研究将L幼儿园各个班级中一些存在共性且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整理出来,将其与平时观察所得进行比较和思考。从“厚记录”中梳理出课堂普适性资讯和课堂新资讯,利用“田野札记”抓住幼儿园生活的重要节点,如入园和离园、课间操、午睡午休等,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全面了解L幼儿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现状。

(四)观察描述

通过长达3个月的观察,研究者发现L幼儿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内容主要包括晨间运动、教学活动、自主游戏、午餐睡眠、下午活动等。在生活上,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较强,如如厕、洗手、喝水等活动,他们不仅能自理完成,而且能有秩序地进行。研究者分别从“厚记录”“田野札记”中选取记录的观察案例,呈现如下。

1.“厚记录”视角下的幼儿

从“厚记录”中可以发现,L幼儿园教室内发生的事情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8:00—8:30教师将幼儿家庭作业收上来批改,批改时会在幼儿作业上画一些小红花、小红旗或其他图案,增强幼儿写作业的兴趣。教师改完作业后,牵着排头幼儿的手有秩序地如厕。

8:30—9:10上午第一节课基本上是朗读前一天所学的拼音、儿歌、英语等内容。教师朗读一句,幼儿朗读一句。教师领读几遍之后,让幼儿一起朗读前一天所学的内容。教师会鼓励幼儿大声朗读,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9:10—9:20教师组织如厕。

9:20—10:00第二节课是学习新知识,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生字,然后组词和造句,最后按照笔顺教幼儿书写生字。

10:20—11:00第三节课基本上是幼儿独立完成上午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幼儿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每个幼儿,辅导幼儿完成作业。

14:10—14:50除了小班自由活动外,其他班级下午第一节课都是数学课。教师在黑板上出一些数学题,大班有计算、比大小、看图形列算式等,学前班有计算、文字题、看图形列算式、认识钟表等。幼儿做题遇到困难时,教师会仔细讲解,直到幼儿听懂。

15:00—15:40下午第二节课是幼儿独自完成任务的时间,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对幼儿进行讲解和指导。

15:50—16:20画画、学习手指操或唱歌。幼儿拿出画笔随心所欲地画自己想画的。教师有时候会教幼儿一些简单有趣的手指操,或教幼儿唱歌。

在以上内容中,将作业收上来批改、带领幼儿朗读前一天所学内容、组织如厕、幼儿独自完成任务、艺术活动为课堂普适性资讯,讲授和学习新内容及其相关活动为课堂新资讯。

2.“田野札记”视角下的幼儿

L幼儿园的“田野札记”主要记录的是幼儿在园的户外活动、师幼室外互动、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在园互动、幼儿教师的园内活动等,不包括幼儿在家的活动。在对L幼儿园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对上述方面进行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田野札记”里,现选取部分摘录。

“田野札记”一:幼儿入园与离园

幼儿入园是在上午7:30—8:00。已经来的幼儿由一部分教师在园内看管,还未到的幼儿由一部分教师去接车。接车的教师会热情接待家长和幼儿,引导幼儿在看到教师时说“××老师,早上好”,有序上车。到幼儿园后,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下车,依次进班。

幼儿离园是在16:40—17:00。离园前,教师给幼儿梳头,让幼儿将衣服扣子扣好、书包背好,并在教室外面找到自己的队伍。组织幼儿安全离园时,会有一名教师留在园内照看等待家长来接的幼儿。

“田野札记”二:幼儿课间操

L幼儿园的上午课间操时间是10:00—10:20。小班幼儿在园内自由活动,中班幼儿跟着教师一起跳操,大班和学前班的幼儿,不仅要跟着教师跳,还要学会一些舞蹈动作。下午的课间活动时间是14:50—15:00。虽然L幼儿园没有很多游乐设施,但有一些轮胎和粗绳,教师会和幼儿共同创设适宜的游戏,如过小河、跳绳和小火车等。教师会在一旁观察和指导,注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安全。其间,教师会进行安全知识讲解。

“田野札记”三:幼儿午饭与午休

L幼儿园的午饭时间是11:00—12:30。餐前半小时不做剧烈活动,在教师将餐具和饭菜端到教室之前,所有幼儿都要保持安静,听教师的餐前讲话。吃饭时,教师要求幼儿不能随意将饭洒在桌子上,根据饭量可随时要求教师添饭、添菜,养成饭后擦嘴和用抹布擦自己的桌子的习惯。有特殊要求和进餐慢的幼儿会得到特别关照。午饭10分钟后,开始午睡,午睡时间为12:40—14:00。午睡前,幼儿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如厕、正确有序地脱衣服。午睡期间,幼儿不能聊天或者嬉戏打闹。

三、研究发现的问题

从“厚记录”“田野札记”观察描述中可以看出,L幼儿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安排紧凑,虽然这样可以让幼儿在较为安全有序的环境中生活,也便于教师管理,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幼儿的个性受到压抑。L幼儿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反映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从上文的“厚记录”不难看出,幼儿园课程存在小学化倾向。第一节课基本上就是教师引导幼儿将前一天所学的拼音、儿歌、英语等内容进行朗读和背诵;第二节课学习新知识,主要是教师领着幼儿一起学习课本上的拼音和生字后进行组词、造句、练写;第三节课幼儿在教师的“全景敞视”下完成作业;第四节课(下午的第一节)为数学课(小班除外),教师和幼儿一起做题;第五节课(下午的第二节)幼儿在教师的“全景敞视”下做数学作业(15:40分结束)。可见,幼儿从上午八点进园到下午四点左右离园这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跟着老师学习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游戏化教学的缺失

从“厚记录”来看,L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舞蹈和音乐,品德课是背诵《弟子规》和《三字经》,幼儿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具体来讲,舞蹈课是园内幼儿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舞蹈教学,教师自由创编舞蹈动作,然后教幼儿舞蹈动作,有随乐即兴舞蹈的程序。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希望幼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对舞蹈动作模仿能力强,学习很快,但是学完基本动作后,对舞蹈课的积极性降低了。L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的内容、形式均由教师统一安排,缺乏生动性、趣味性。L幼儿园的幼儿每天玩相同的玩具,教师忽视幼儿在游戏中探索的动机和新奇感,游戏活动效果不佳。L幼儿园教师把幼儿的活动范围控制在固定狭小的区域内,以方便看管,教师一般不允许幼儿在室外追逐打闹。

(三)幼儿主体地位被忽视

从“厚记录”和“田野札记”呈现的内容来看,在L幼儿园中,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活动并不多,教学方法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教师掌控时间的安排以及课程的进度,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厚记录”呈现的L幼儿园课堂教学较为常规化:上午的常规教学程序一般为教师收作业批改→带领幼儿朗读前一天所学内容→组织如厕→讲授和学习新内容(识字、组词、造句、写字);下午的常规教学程序一般为上数学课(教师出题,幼儿大班和学前班一般有计算、比大小、看图形列算式、认识钟表,学前班还有文字题等)→幼儿独自完成任务→画画、学习手指操或唱歌等。这样的程序比较呆板,教师只顾按程序上课,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与感受,幼儿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四)师生关系有待完善

良好的保育主要指让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并得到精心的照顾和养育。L幼儿园保育不完善问题突出表现在师幼关系疏远方面。时间就是权力,谁控制了时间体系、时间的象征和对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4]在教师控制时间和空间的L幼儿园,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户外活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都显得很疏远,大部分幼儿胆怯、害怕教师。观察可知,L幼儿园的很多幼儿不敢跟主班教师有过多的接触,更不会有抱抱或者亲亲教师之类的举动,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仅仅是严肃的说教,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关注不够。L幼儿园教师认为,幼儿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如果给幼儿太多笑脸,他们就会没有纪律,就管不住了,这好像成了教师之间不言而喻的幼儿教育“法宝”。

(五)家园关系不和谐

L幼儿园中,很多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春节期间才回家,一年和孩子就通过几次电话,根本无法接近和了解孩子。L幼儿园中将近一半的幼儿是留守幼儿,他们的爷爷奶奶上了年纪,照顾幼儿较为吃力,更不用说给幼儿提供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帮助。幼儿的生命与他人是相互牵连的,特别是与父母。生命全程理论把生命中的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称为“生命链接”。[5]父母关爱链条近乎中断,不仅使幼儿身心发展受到不良影响,而且使家园联系不佳。一方面,留守幼儿的父母与幼儿园的联系不多,不能参与幼儿园教育;另一方面,在农村生活的幼儿父母由于繁忙或教育能力不足,无法深入参与幼儿园教育。因此,家庭与幼儿园是割裂的,家园关系不和谐,不能形成相互促进的教育效果。

四、改进建议

(一)切实开展游戏活动,发挥幼儿主体地位

“课程小学化”不仅是因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所滞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传统育人观念有关。针对L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问题,要引导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只有确保幼儿课程的游戏化,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主体意识。

《儿童权利宣言》规定,儿童应有游戏娱乐之充分机会,此种游戏与娱乐之目标应与教育之目标相同;社会与政府当局应尽力促进此项权利之享受。[6]乡村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乡村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善于利用乡村游戏资源。教师可以将乡村地域文化资源和一些生活用品提炼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动员全园幼儿收集家里比较硬的易拉罐,师幼一起将其制作成小的圆柱体,基于此开展一些锻炼平衡力的游戏。除了确保游戏材料的供应外,教师还应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机会,教师要全程陪伴与及时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要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乡村地区的幼儿园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这一教育资源,带领幼儿到自然中探索与学习。

(二)提高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乡村幼儿教师待遇与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完善乡村幼儿教育的关键。为满足新时代的“幼有所育”要求,需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乡村幼儿教师待遇包括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各地要认真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统筹工资收入政策、经费支出渠道,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实施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7]。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物质待遇,更需要提高教师的精神待遇,提高教师待遇有利于加快促进新时代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乡村幼儿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职专业培训,帮助幼儿教师树立以幼儿为本的观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和谐师幼关系的构建在于教师的自觉,教师要自觉养成富有爱心和耐心、乐于尊重幼儿的素养。教师有爱心、耐心和尊重幼儿是营造轻松愉悦的幼儿教育氛围的核心,幼儿感觉到快乐和安全,就会自由自在地学习与玩耍。缺少教师耐心和爱心的教育氛围是松散和冷漠的。首先,教师应利用与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增加对幼儿的情感投入,给予幼儿朋友般的关怀,营造美好、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陪伴幼儿成长。其次,教师要激发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对幼儿从小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并且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便要求乡村幼儿园尽快改进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乡村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密切结合本园的特点以及本地区的特色,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订活动计划,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的活动内容,采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四)搭建家园交流平台,加强家园合作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或单纯依靠家长引导,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园共育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配合。首先,管理者应提高对家园合作工作的重视度。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在这一层面,幼儿园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加大对幼儿教师的辅导,只有不断辅导与助推,教师才会明晰家园合作的核心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其次,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培养双方对彼此的好感。对于留守幼儿的家长,幼儿园可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线上互动活动。最后,丰富家园合作的形式,幼儿园教师应当向幼儿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从而使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幼儿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与家长联系,尤其要结合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多联系家长。重视家园共育,充分发挥家园协同的力量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有所育的基本支撑[J].中国教育学刊,2019(2):158.

[2]王丽娟,沈建洲.新时期我国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9):79-82.

[3]CARSPECKEPF.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5-62,166.

[4]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1.

[5]ELDER G H. Time, human aging and socialchange: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4(57): 4-15.

[6]儿童权利宣言[EB/OL].(1959-11-20)[2022-03-01].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1386(XIV).shtml.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11-15)[2022-03-01].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河南省乡村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及其留任政策支持体系研究”(2022-JSJYYB-032)。

作者简介:郑雪松,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倩,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教育观察》2022年7月(第11卷第21期)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