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03 次 更新时间: 2024-02-08 02:07:06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孙少帅: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核心阅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中,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只有统筹考虑和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辩证关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培育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科学建立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趋势。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既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理论的高度概括,充满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原理,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更是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科学把握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从生态文明建设看,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自觉构成了事物的内部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形成了事物的外部条件,法规制度的外部约束与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新征程上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需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法律制度约束作用和社会主体自觉行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保护好生态环境,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通过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强力督查、严格执法、严肃问责,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让生态环保法律规定长出“铁齿铜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人人动手、人人尽责,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责任和利益的双向转化,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只有统筹考虑和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辩证关系,才能科学建立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成就奠定了制度基础。

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要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查、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要继续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各级政府通过权责清单等方式建立分工明确、责权清晰的环境监管和环境保护生态体系。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化执法监督,切实做到明责知责、担责尽责。要着力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狠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切实推动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制度。要持续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聚焦资源利用、环境整治、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加大创新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要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聚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契合性,加快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培育资源利用高、能耗排放少、生态效应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要积极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自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破除重发展、轻保护或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倾向,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着力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基础性制度架构,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大力培育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体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命。可以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也需要全社会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的设定,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迈出重要一步,我们要以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积极鼓励并引导大众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推动生态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意识,以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积极举办生态文化活动,加大生态文化团队建设,在促进生态文化交流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生态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以建构生态文化弘扬生态价值理念,实现生态文化自信自强。

提高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山西日报》2024年1月30日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