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5 次 更新时间: 2024-05-23 06:21:48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 > 阅读文章
刘广超:“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刘广超
标签: 美丽中国 国土绿化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提出“三绿”并举重要理念,并将扩绿、兴绿、护绿放在同一维度提出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2022年3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三绿”并举重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扩绿: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擦亮美丽中国绿色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这突出强调了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大规模国土绿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植树造林是夯实美丽中国绿色根基的有效途径。

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国土绿化。国土绿化涉及城市、乡村、道路多个地域,涉及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涉及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保护、气候调节等多个方面,必须采用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注重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要综合考虑地域特点、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组织开展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科学划定和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合理确定绿化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要加强对国土绿化的指导和管理,实现从局部绿化向全域绿化意识的转变,做好各级各类绿化规划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工作。

注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量水而行。国土绿化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注重绿化规模,更要注重绿化质量。要根据当地立地条件、植被生长发育规律,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要重点加强“三北”防护林、三江源等重点区域的造林和林草植被恢复,构建林、草、湿结合的系统性绿化体系。加强城市森林空间比重,充分利用城市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间,见缝插绿、拆违补绿、立体绿化,有序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绿化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方式,以水定绿,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可持续利用水源、土壤和气候资源,保证国土绿化的长期稳定发展。

把控关键环节,提升绿化质量成效。国土绿化的重点是要提升植树植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要选择环境适应性高的植物进行绿化,如耐旱、耐寒、耐盐碱的植物,以增加植树植草成活率。制定乡土树种草种名录,加大乡土树种草种采种生产、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全面优化林木种苗品种结构,着力研发培育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林草良种。加强栽植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对植物生长特性和养护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草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绿化工程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对种植、施肥等关键技术的监测和控制,制定合理养护计划,提高植树植草的留存率和成林率。

二、兴绿:深入推动“四库”联动,实现多元效益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这突出强调了要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的多重功能作用,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以林补水,充分发挥森林“水库”功能。森林是“水库”,在水源涵养、防洪补枯、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多重功能作用。森林既是“青山”重要组成部分,又为“绿水”提供了绵绵不断的水源。水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要增强水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森林在水生态保护、水生态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要统筹规划全国江、河、湖、库等重要水源地周边土地,推进水系两侧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扩面增量,提高森林蓄水效能。将水源涵养功能纳入森林经营重点领域,加快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储水和涵水能力。

以林添富,有效激活森林“钱库”作用。森林是“钱库”,可以利用太阳能和土地创造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林草作为循环经济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基础。要积极盘活土地、林木、水域等自然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将无形的生态资源变为有形资产。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壮大“美丽经济”。构建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就业、参股、分红等形式调动农户参与山区生态经济开发的意愿,积极探索“以绿生金”的创新发展之路,发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森林文化等新业态的商业价值,让森林所创造的巨大财富,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以林增粮,深度挖掘森林“粮库”潜力。森林是“粮库”,可以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水果、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森林饮料、森林香料等七大类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营养,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意义重大。要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森林这一“绿色粮仓”,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多样化的森林食物资源,重点推进现代化木本粮油产业经济体系构建,引导形成以油茶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特色。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树粮经济”模式。持续完善森林食品溯源标准化体系建设,从品牌、科技、政策等方面入手,延伸森林食品产业链,提升森林食品价值链,提高优质森林食品供给能力。

以林固碳,持续提升森林“碳库”能力。森林是“碳库”,实现“双碳”目标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生物固碳是目前最为安全、经济、有效的固碳方式之一。要积极推动森林的生态修复和再生,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方式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多样性,巩固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善林业碳汇方法学,探索符合国际规范、切合中国实际的碳汇检测标准、核算体系和方法。加快推进林业碳汇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定额管理制度、森林碳汇培育机制、交易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将森林碳汇功能价值变现。

三、护绿:有效提升管护质量,巩固美化绿化成果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这突出强调了林草资源保护的严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坚持一体化保护修复,建立完善的防火体系,排查生态环境潜在隐患,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

因情施策,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坚持护林与造林并重,全流程、全周期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严守林草生态资源安全底线,坚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针对不同林草资源保护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计划和修复计划,采取多种保护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原管护、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湖泊复育等,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一体化。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评估体系,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林草资源保护制度,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林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对侵占和破坏林草资源案件的打击和督查督办力度。

科技赋能,排查整治重大隐患。火灾会对林草资源、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要加强数字监测技术应用,提升林草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实时性,实现对植被覆盖、土壤水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等信息的及时获取和自动化分析,及时发现和排查潜在的风险隐患。建立林草信息服务平台,集成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壤水质等数据资源,借助5G、大数据、视频AI算法等数字技术,形成“人防+技防”的数字化巡护机制,精准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水准和效率。构建综合科技智能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实现森林火灾“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闭环管理。加大对森林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助力培育防治火灾的新质生产力。

多措并举,建立林草守护机制。要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将林草资源保护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内容,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鼓励群众主动担当“民间林长”,有效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化、全覆盖。建立林地草地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坚持日常巡查、重点检查、严格执法相结合,突出“管”“养”“护”“惩”。美丽中国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是建设者和守护者,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广大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林草资源保护的浓厚氛围,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

(刘广超,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4/9



■ 本文责编: admin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